原创:天元公学
2024年10月02日 08:46 浙江
2024年天元教育两奖
获奖作品展播
编者按
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培养,探索回答“大师之问”的路径与方法,2020年起,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下和在天元公学改革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在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余杭区教育局、余杭区财政局等单位大力支持下,天元公学联合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分别围绕“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选拔培养”和“OTO教育(数字教育)”主题开展年度“天元教育两奖”征集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国内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第四届天元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教育奖金奖提名奖作品——《俊采星驰:超常儿童培育指南》,孔燕、韩耀宗著。
一、获奖理由
《俊采星驰:超常儿童培育指南》以跨学科的独特视角,从超常儿童成长的时间脉络和不同领域的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业阐述,结合大量真实案例,详细解读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领域的超常儿童的行为特点、教育方法和成长轨迹。同时,该书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超常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Hon-Kong学说,为超常儿童的培育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培育方法和策略,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实践意义。
二、作品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篇,每一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超常儿童的成长与培养。
第一篇描述了一个“数理小天才”小智的成长故事,循着他的成长轨迹,展示了数理超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延伸阅读与教养建议。
第二篇聚焦于身边的“小智”们,通过若干真实的访谈案例,涵盖语言艺术、音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超常儿童。每个案例不仅生动展现了各领域超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和特征,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养建议。
第三篇对我国当前超常教育实践、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归纳,揭示了当前社会从事超常教育的主要机构和前沿研究成果。此部分提供了系统的我国超常教养背景知识,力图推动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超常教育的最新研究和政策。
第四篇为家庭如何呵护超常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框架性的建议,详细阐述了家庭在培养超常儿童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和方法。此篇内容旨在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支持和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者从跨学科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对中国政策和实践的全面梳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超常儿童之所以超常,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作者借鉴智力的顶叶-额叶整合理论(parieto-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PFIT)模型,选取2001—2016年的10篇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数学超常生脑科学研究报告,从报告中提取超常组实验25个和对照组实验13个并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数学超常生确实存在特殊的脑神经机制。
这是否意味着,对超常儿童而言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就不重要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超常儿童需要一个良好、合适的环境来促进其超常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成功的关键之处,这也是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与培养,给予这个群体特殊关注的必要性所在。
2.算术快=数学天赋高?如何鉴别超常儿童?
以数理超常为例,非数学领域的人往往对数学本身有所误解,比较直观地将数学理解为算术,认为数学超常就是计算能力强。但算术不等同于数学,计算速度和数学天赋是两回事。那么,什么的表现才预示着远超常人的数理天赋呢?传统的超常教育研究曾一度将智商测试作为识别人才的标准,基本运算能力、心算能力、逻辑推理以及空间能力都包罗其中,但数学超常儿童还有一种很核心的能力——架构辨认能力。基于对数学本质的了解、超常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超常理论(Hon-Kong学说),以期能用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鉴别模式来识别超常儿童。简要概况为:
(1)基本假设
所有领域的超常儿童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记忆力优势,这是超常儿童的共性特征。许多学者仍然相信一般智力因素的存在及其作为稳定品质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但高智力是取得卓越成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关于资优/超常(gifted)与优才(talented)的定义
资优/超常(gifted)是指在人群的正态分布中位于3个置信区间之上的人群,用正态分布图的区间表示即(M+3σ,∞),这类人一般只占人群的0.15%:而优才(talented)指的是在人群的正态分布中位于2个置信区间之上的人群,用正态分布图的区间表示即(M+2σ,M+3σ),这类人占人群总数的 2%左右。
(3)各领域超常定义
记忆能力是各领域超常人群必须具备的首要因素,在记忆能力G1资优或优异的基础上,若其他能力是资优,便产生了各领域的资优人群。
G1:记忆能力
G2:学习/运算能力(逻辑思考、联想推断能力)
G3:架构能力(与空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关)
G4:感知能力(颜色辨别能力,声音辨别能力,味觉辨别能力等)
G5:语言能力
G6:音乐能力
G7:创造能力(与艺术相关)
G8:运动能力
3.超常儿童成长的年龄特点(以数理超常为例)
研究和经验揭示,超常生除了和同龄孩子有共同的身体发育路径、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外,还有一定的独特性。虽然这种独特性的脑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被研究证实,但是他们在注意力、记忆力、空间能力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有着和同龄孩子,甚至同学历同学不一样的特点,恰恰是这些特点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乃至远超同龄人的成就。
(1)0—2岁,潜能初露:数理超常的婴儿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表现出喜欢看地图、火车路线图等行为,在公共场所看到带图案的东西就非常兴奋,眼睛会一直盯着看。他们热衷于拼图,甚至在深夜依旧对未完成的拼图玩得津津有味。对数字敏感,是数理超常的孩子在婴儿期就共同表现出的特点,对带有数字的玩具有很强的记忆力,甚至能把玩具上的所有数字、形状及颜色背下来。
(2)3—5岁,方位敏感,不爱说话:典型的数理超常儿童会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对数字敏感等特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商店招牌、汽车牌照、街道号码等数字,能记住很多其他儿童不感兴趣、记不住的东西。其次是对“空间架构”的辨识能力很强,方位知觉发展明显,能清楚分辨空间方位。对高难度的拼图游戏或机械模型着迷,能准确分类及运用模型的细小零件。喜欢带图形或图案的东西,喜欢有空间架构的玩具等。虽然数理超常儿童在幼儿时就表现出超常的记忆力和架构辨识能力,但他们在语言上的发展往往表现得不如其他儿童。他们叫“爸爸”“妈妈”的时间很早,但是在语言学习上却表现出滞后现象。
(3)6—9岁,注意力强,离群独处:在学龄初期,他们一方面在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会表现得超乎常人的好,另一方面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上表现出不感兴趣,而更喜欢独处。这个阶段的数理超常儿童,由于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发展比较慢,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例如,不知如何与同龄同学交流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儿童还经常做“白日梦”,被别人认为是“怪胎”。
(4)10—11岁,成绩不佳,不善社交:数理超常儿童在10—11岁这个年龄阶段最容易有叛逆情绪,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可能已经非常强,但性格的成长却不同步。有研究表明:虽然数学超常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充满能量、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也比较自信,乐于接受挑战,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他们面临的问题本身应当是有难度和挑战的,他们的潜能必须处于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环境或活动中才能最大化激发。2015年,赫曼(Linda Herman)总结出数学超常生的三个共性特点:相较于同龄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早5—10岁;中小学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和六年级阶段,会因为学校课程无法满足需求而产生沮丧情绪,不喜欢重复性的知识学习。
(5)12—18岁,第二个关键期:数理超常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独特的适应现象,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定和自我情绪的发展都有不平衡的表现。这些表现不仅会导致他们得到学校、老师、社会认可的过程充满困难,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他们自身造成很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负面的人际关系、自我概念与自我发展,往往是超常生挫折感及内在痛苦的来源。美国超常教育学者克拉克研究发现,超常生可以看似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从而遭到同伴的妒忌。女孩的智力水平高往往被看作咄咄逼人,太男性化,没有淑女气质;而男孩的智力水平高,往往被看作太女性化、太听话。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超常生往往会受到普通生的孤立。
三、作者介绍
孔燕,图书馆VIP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图书馆VIP心理学系执行主任,曾任图书馆VIP少年班班主任。1985年起加入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研究,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图书馆VIP少年大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所所长。
韩耀宗,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教授,兼任图书馆VIP心理学系客座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资优组顾问及《多元智能研究》期刊的审稿人,香港优才书院多元智能研究所执行主任,一位计算机资优儿童的父亲。发表论文160余篇,被斯坦福大学John Loannidis教授团队列为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2%的科学家。教育研究领域涉及使用修正的多元智能理论识别数学天才儿童,以及为资优学生开发有效的 STEM 数学教育计划。
供稿丨天元教育两奖征集评选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丨董 雷
一审丨董 雷
二审丨钱鹏程
三审丨夏 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mi7p9LbUDV8CvbsFFAM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