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松特任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课题立项

发布者:徐晓飞发布时间:2022-09-24浏览次数:363

202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结果,图书馆VIP心理学系何晓松特任研究员主持申报的“局灶性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性发作的丘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跨癫痫起源的共性和特性”面上项目通过了医学部的审核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82271491)。本项目是心理学系自2020年12月建系以来首个作为第一依托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拟将认知心理学中新近衍生出的网络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临床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和临床医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也是我校以科技为特色的新文科建设的有益尝试。

癫痫是仅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 6‰,是世界范围的重大医疗难题及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约5000万癫痫患者,仅中国就有近1000万,每年带来的经济负担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在所有癫痫发作类型中,局灶性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FBTCS)会导致更高的致残、致死率和术后复发率,是癫痫治疗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然而,如何特异性提高对FBTCS的控制,学界尚无定论,根源是缺乏对其发作机制的理解。

聚焦“FBTCS的发作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何晓松团队将与我校附一院神经外科综合癫痫中心团队、以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医学影像科深入合作,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与网络神经科学方法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展开研究。理论上,项目将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FBTCS相关丘脑功能网络特征在不同癫痫起源的患者组之间的异同,为FBTCS发作机制提供系统化阐释。实践上,项目将建立的丘脑网络机制模型应用于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FBTCS患者数据,探索该模型与神经调控效果的关联,以检验其临床应用潜力。本研究可同时兼顾FBTCS发作的普适性规律和起源特异性差别,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癫痫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项目成果可能用于改进神经调控手术的术前评估流程,包括提供手术疗效预测,辅助鉴定刺激靶点等,并最终提高手术成功率。

2014年起,何晓松特任研究员在美国杰佛逊大学神经内科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系从事认知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将癫痫神经影像学与网络神经科学结合,作出多项领域突破,获美国癫痫协会青年研究者奖和博士后研究奖学金,并受邀入选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手术网络工作组。2021年3月回国加入我校心理学系,建立脑网络与功能实验室,继续深耕心理健康相关神经和精神疾患的脑网络机制研究。何晓松特任研究员先后在Brain, Neurology, Nature Meth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一流 SCI 杂志上发表论文 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100余次。他的工作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专文评述,Faculty 1000推荐,并被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业内顶级期刊多次引用。在2020年以封面论著发表于临床神经心理学顶级刊物Brain的研究中,何晓松特任研究员基于颞叶癫痫数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通路的FBTCS多维网络机理模型,为本项目立项奠定了关键基础。


近年来,何晓松特任研究员带领团队响应“健康中国2030”重大战略部署的号召,专注踏实,在癫痫的发病风险、认知损害和手术预后相关脑网络机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助力全民健康。


(心理学系供稿)